仪礼

《仪礼》是儒家礼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著作,不仅对于研究儒家的礼学,而且对于研究古人的思想、生活和伦理道德观念等等,都有重要意义。全书共十七篇,在唐朝以前被尊为“礼经”,内容涉及士冠、士昏、士相见、乡饮酒、乡射、燕礼、聘礼、觐礼、丧礼等,是中国最早最全面的关于政治社会生活礼仪的典籍,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,是研究先秦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核心经典。

士礼

《仪礼》在汉代因为有《士礼》之名,故有人即以为《仪礼》是专记士礼的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《仪礼》中所记载的,不仅有士礼,还有卿大夫、诸侯(公)和天子之礼。尽管《仪礼》只有十七篇,而且实际上只记载了十五种礼(已如前述),但这些礼已经涉及到了中国古代贵族的各个等级。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。

《士冠礼》、《士昏礼》、《乡射礼》、《士丧礼》、《既夕礼》、《士虞礼》、《特牲馈食礼》,这七篇记了六种礼(《既夕礼》是《士丧礼》的下篇),这六种礼无疑都是士礼。

《乡饮酒礼》是记载诸侯的乡大夫主持的饮酒礼。《少牢馈食礼》及其下篇《有司》,是记诸侯的卿大夫庙祭之礼。所以这三篇所记的两种礼,属于卿大夫之礼。

《燕礼》是记诸侯(即公)宴享臣下之礼。《大射》是记诸侯与其臣下举行的射箭比赛之礼。《聘礼》是记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之礼。《公食大夫礼》则是记诸侯国君款待来聘的大夫之礼。这四种礼,应该属于诸侯礼。

《觐礼》是记诸侯觐见天子和天子接待来觐的诸侯之礼。所以这一篇可以视为天子礼,也可以视为诸侯礼。

《士相见礼》的内容较杂,既记了士与士相见之礼,又记了其他各级贵族互相访见之礼,还记了其他一些礼仪。《丧服》记中国古代的丧服制度,据说这篇所记的服制,上从天子,下到庶民都适用。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篇所记的礼称为通礼。

由上可见,把《仪礼》说成是士礼是没有道理的。那么古人为什么给它取个《士礼》的名称呢?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。有人认为可能因为《仪礼》中记士礼较多,因此举其多者而名之。蒋伯潜先生则认为“《士礼》以首篇得名”,即因“此书首篇为《士冠礼》,遂通称全书为《士礼》”(《十三经概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,第325页)。蒋氏的说法我以为倒是较为可信。但如果把蒋氏的说法稍作修正,我以为就更加合理了,即《士礼》不是以首篇得名,而是以首二字得名。古人有以诗文的首一二字或若干字来给诗文命名的习惯,如《诗经》中的大部分篇名都是这样。《仪礼》中的《既夕礼》和《有司》也都是取篇首二字命名的。对全书的命名,也可能采用同一种命名法。《仪礼》全书的开头就是篇名“士冠礼”三个字,若保留“冠”字,则于义太狭,因此去“冠”而仅用其“士”“礼”二字,这样就造出了《士礼》的书名来。所以这个书名并没有什么实际含意,只不过是用作书的代号而已。
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