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礼

《仪礼》是儒家礼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著作,不仅对于研究儒家的礼学,而且对于研究古人的思想、生活和伦理道德观念等等,都有重要意义。全书共十七篇,在唐朝以前被尊为“礼经”,内容涉及士冠、士昏、士相见、乡饮酒、乡射、燕礼、聘礼、觐礼、丧礼等,是中国最早最全面的关于政治社会生活礼仪的典籍,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,是研究先秦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核心经典。
诸侯觐于天子,为宫方三百步,四门。坛十有二寻,深四尺,加方明于其上。方明者,木也,方四尺,设六色:东方青,南方赤,西方白,北方黑,上玄,下黄。设六玉:上圭,下璧,南方璋,西方琥,北方璜,东方圭。上介皆奉其君之旗置于宫,尚左。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。天子乘龙,载大斾,象日月,升龙、降龙,出拜日于东门之外,反祀方明。礼日于南门外,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,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。

【原文】

诸侯觐于天子〔1〕,为宫方三百步〔2〕,四门。坛十有二寻〔3〕,深四尺〔4〕,加方明于其上〔5〕。方明者,木也,方四尺,设六色:东方青,南方赤,西方白,北方黑,上玄,下黄。设六玉:上圭,下璧,南方璋,西方琥,北方璜,东方圭。上介皆奉其君之旗置于宫〔6〕,尚左。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。天子乘龙〔7〕,载大斾〔8〕,象日月,升龙、降龙,出拜日于东门之外,反祀方明。礼日于南门外,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,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诸侯觐于天子:案此所谓觐,是指时会殷同。时会,是指不定期的朝会。譬如说诸侯有不顺服者,就会合天下诸侯而征讨之。殷同,是说如果天子因故不能按期巡视诸侯,诸侯便都来朝见。

〔2〕为宫方三百步:这是在都城外垒土以像宫墙,就算是宫了。方三百步,古六尺为步,方三百步即方一百八十丈。

〔3〕寻:八尺。

〔4〕深:即高。

〔5〕方明:即一方木,其上下四方则象征六方之神(详下文)。

〔6〕上介皆奉其君之旗置于宫:案这是上介预为其君设见王时所立之位:诸公的旗设在中阶之前,北面,东上;诸侯的旗设在东阶之东,西面,北上;诸伯的旗设在西阶之西,东面,北上;诸子的旗设在门东,北面,东上;诸男的旗设在门西,北面,东上。

〔7〕乘龙:乘龙马驾的车。案马八尺以上称为龙。

〔8〕大斾:斾,音pèi。大斾,即大常(王旗名),是一种画有日月和升龙、降龙图案的旗(见下文)。

【翻译】

如果诸侯因会同而朝觐天子,那就在都城外用土围宫,宫方三百步,开有四门。宫中筑坛,坛十二寻见方,高四尺,坛上加放方明。方明是用木做的,它的长、宽、高都是四尺,上面涂有六种颜色:朝东的一面是青色,朝南的一面是赤色,朝西的一面是白色,朝北的一面是黑色,朝上的一面是玄色,朝下的一面是黄色。方明上还嵌有六块玉:上面是圭,下面是璧,南面是璋,西面是琥,北面是璜,东面是圭。上介拿着各自国君的旗帜,预先插在宫前规定的位置,以东边为上位。公侯伯子男各级诸侯都就各自的旗下站立。天子乘坐龙马驾的车,车上树着大旗,旗上画有日月和升龙、降龙的图像,出宫,到东门外拜祀日神,返回来再祭祀宫坛上的方明。如果是夏季会同,天子就出南门外拜祀日神;冬季会同,就出北门外拜祀月和四渎之神;秋季会同,就到西门外拜祀山川丘陵之神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