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《记》〔1〕。冠义:始冠,缁布之冠也。大古冠布〔2〕,齐则缁之〔3〕。其也〔4〕,孔子曰:“吾未之闻也。冠而敝之可也〔5〕。”
【注释】
〔1〕《记》:这是后人所作,用以解释经义,或补充经所不备的文字。
〔2〕冠布:冠,谓戴冠。布,指白布冠。
〔3〕齐则缁之:齐,通“斋”,谓斋戒。因古人举行盛大的祭祀,都须先斋戒,故此处即以“齐”指代祭祀。这说明始加之缁布冠,是上古人们斋戒时才戴的冠,有反本尚朴之意。
〔4〕:缨饰。
〔5〕敝之:敝,弃,谓弃之而不用。
【翻译】
《记》。冠礼的意义:第一次加冠,是加缁布冠。上古时候人们用白布做冠,只有在祭祀的时候,才把白布冠染黑而成缁布冠。至于说上古的冠是否有饰,孔子说:“我没有听说过有这种东西。”又说:“缁布冠在第一次加冠戴过之后,就可以弃之而不用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