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司射降,搢扑反位。司马适堂西,袒,执弓,由其位南进,与司射交于阶前相左。升自西阶,钩楹,自右物之后,立于物间,西南面揖弓〔1〕,命取矢。获者执旌许诺,声不绝,以旌负侯而俟。司马出于左物之前,还其后,降自西阶,遂适堂前,北面,立于所设楅之南,命弟子设楅〔2〕。乃设楅于庭中,南当洗,东肆。司马由司射之南,退释弓于堂西,袭,反位。弟子取矢,北面坐,委于楅,北括,乃退。司马袭〔3〕,进当楅南,北面坐,左右抚矢而乘之〔4〕。若矢不备,则司马又袒,执弓如初升,命曰:“取矢。不索〔5〕。”弟子自西方应曰:“诺!”乃复求矢加于楅。
【注释】
〔1〕揖弓:案此处“揖弓”与上节“扬弓”相变为文,盖扬弓时弓举得稍高,而揖弓则弓稍低,实皆举弓挥之使去。
〔2〕楅:音bì,承矢的木架。
〔3〕司马袭:案前已言司马“袭,反位”,此复言之,是为了避免让人怀疑他现在有事而又袒。
〔4〕乘之:乘,古时数物以四计之称,谓四支四支地数。
〔5〕不索:索,尽,谓矢当有余数,不可正好射尽。
【翻译】
司射下堂,又把扑插在腰间,然后返回原位。司马到堂西,脱下左臂的外衣袖,拿起弓,返回到原位的南边,再转身向北进,当走到西阶前时,正好和向南返回的司马相遇,两人相互从对方的左侧交错而过。司马从西阶升堂,绕到西楹的北边再折向东,经过右物的后边,来到两物之间站立,面朝西南举弓而挥,命令获者和弟子取矢。获者拿着旌连声不绝地答应着,来到射侯前背朝射侯而立,等待着弟子来取矢。司马从左物的南边出来,又向东,向北,绕到左物的后边,再折向西,从西阶下堂,接着走到堂前,面朝北,站在将要放置楅的地方的南边,命令弟子设楅。于是弟子把楅放置在东西当庭的中央、南北与庭东边的洗相应的位置,使楅的首端朝东而尾朝西。司马走到司射位的南边,又转身向北走到堂西,把弓放下,穿好左衣袖,然后返回原位。弟子拾取矢,在楅的南边面朝北坐下,把矢横放在楅上,使矢的尾端朝北,然后退回到庭西原位。这时司马已穿好了左衣袖,走到楅的南边,面朝北坐下,用左右两手将矢四支四支地数着,分放在左右两边。如果矢数不够,司马又脱下左臂的外衣袖,像当初一样拿着弓上堂,再次命令弟子说:“取矢。所取的矢要留有余数,不能计算着正好射尽。”弟子听到命令,从庭西边答应道:“是!”于是又取矢来放在楅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