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司马师命负侯者执旌以负侯〔1〕。负侯者皆适侯,执旌负侯而俟。司射适次,作上耦射,司射反位。上耦出次,西面揖,进,上射在左,并行。当阶北面揖,及阶揖。上射先升三等,下射从之中等。上射升堂少左,下射升。上射揖,并行,皆当其物北面揖,及物揖,皆左足履物,还,视侯中,合足而俟。司马正适次,袒、决、遂,执弓,右挟之〔2〕,出,升自西阶,适下物,立于物间,左执弣,右执箫,南扬弓,命去侯。负侯皆许诺,以宫趋直西,及乏南又诺,以商至乏,声止,授获者,退立于西方。获者兴,共而俟。司马正出于下射之南,还其后,降自西阶,遂适次,释弓,说决、拾,袭,反位。司射进,与司马正交于阶前相左,由堂下西阶之东北面视上射,命曰:“毋射获,毋猎获。”上射揖。司射退反位。乃射。上射既发,挟矢,而后下射射,拾发以将乘矢。获者坐而获,举旌以宫,偃旌以商。获而未释获。卒射,右挟之,北面揖,揖如升射。上射降三等,下射少右从之,中等,并行〔3〕,上射于左,与升射者相左,交于阶前,相揖。适次,释弓,说决、拾,袭,反位。三耦卒射亦如之。司射去扑倚于西阶,适阼阶下,北面告于公曰:“三耦卒射。”反,搢扑反位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司马师命负侯者执旌以负侯:司马师,是司马正之佐。负侯者,掌管以旌负侯和射时从侯上取矢之事,三侯各一人。旌,是以鸟禽的羽毛为旌。之所以要执旌负侯,是为了使射者看清他所要射的侯和将为他唱获用的旌。
〔2〕右挟之:谓以右手大拇指钩弦。
〔3〕中等,并行:中,间。谓降阶时,上、下射之间间隔一级台阶,上射先下至地,等下射也下至地而后两人并行。
案此节可与《乡射礼》第21节参看。
【翻译】
司马命令负侯者拿旌背朝射侯而立。于是负侯者都拿着旌来到射侯前,背朝射侯以待命。这时司射来到次跟前,命令上耦射箭,然后返回原位。上耦出次,面朝西揖,然后向西前进,上射走在左边,与下射并排而行。当他们走到对应着西阶的时候,面朝北揖,走到西阶跟前又揖。上射先升阶,当升到第三级时,下射跟着升阶一级,与上射之间相隔一级台阶。上射升堂后稍向左边站立,下射也升到堂上。上射面朝东揖,然后与下射并排向东行,当走到与各自的物相对应的地方,都面朝北揖,然后向北行,北行到物跟前,又面朝北揖,然后二人都用左脚踏着物,转身面朝西,同时掉头向南目视射侯的中央,摆正脚步,等待命令。这时司马正到次中,脱下左臂的外衣袖,右手拇指套上决,左臂套上遂,拿起弓,用右手拇指钩着弓弦,出次,从西阶升堂,来到下物处,再到两物之间站立,左手握着弓弣,右手抓着弓的末梢,向南扬弓,命令负侯者离开射侯。负侯者都答应着,答应的声音如同宫声一样高亢,快步向正西方向而去,到达乏的南边,仍然口不绝声,不过这时声音已渐低落如商声,一直到乏跟前,应声才停止,把旌授给获者,然后退到乏的西边站立。获者起身,拱手立而待命。司马正从两物间走到下射的南边,再绕到下射身后,然后向西从西阶下堂,接着来到次中,放下弓,脱去决和遂,穿上左臂的外衣袖,返回原位。司射由西阶的西南向东进,走到西阶途再向北行,这时正好同从西阶下堂南行的司马正相遇,二人在西阶前互相从对方的左侧交错而过,司射从堂下西阶东边的地方面朝北看着上射,命令说:“不要射伤获者,也不要把箭射到乏旁。”上射行揖礼。司射退下,返回原位。于是开始射箭。上射射过一矢后,又拿出一矢挟着,而后下射开始射,二人就这样轮流射完了各自的四矢。获者坐着唱获,唱获声随举旌而起,声音高亢,与宫声相应;又随着偃旌而声音渐小,与商声相应。这次射箭只为射中者唱获,而不计算射中的多寡。射毕,二人都用右手大拇指钩着弓弦,面朝北揖,而后像升堂射箭时那样行揖礼,从西阶下堂去。上射先下阶,当下阶三级时,下射从阶上稍靠右一些的地方也随着下阶一级,与上射之间相隔一级台阶,下至地,二人又并排而行,上射走在左边,这时他们正好与将要升堂射箭的次耦在西阶前相遇,互相从对方的左侧交错而过,交错时互行揖礼。上耦到次中,放下弓,脱去决和遂,穿上左臂的外衣袖,返回原位。三耦射毕都像这样做。这时司射抽出插在腰间的扑,把它倚放在西阶的西边,再来到阼阶下,面朝北向君报告说:“三耦都射箭完毕。”然后返回到西阶西边,把扑插在腰间,再回到原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