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凡衰外削幅〔1〕,裳内削幅。幅三袧〔2〕。
若齐,裳内衰外。
负广出于适寸〔3〕。
适博四寸,出于衰〔4〕。
衰长六寸,博四寸。
衣带下尺〔5〕。
衽二尺有五寸〔6〕。
袂属幅〔7〕。
衣二尺有二寸。
袪尺二寸〔8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凡衰外削幅:凡衰,是兼五服而言。削,犹杀,即减杀。做衣服的时候将裁好的布幅缝合在一起,这缝合的部分,就是原布幅所减杀的部分。幅,谓布的侧边。外削幅,就是将两幅布的侧边并在一起而向外缝。下“内削幅”义仿此。
〔2〕幅三袧:袧,音gǒu,即襞积,也就是裳腰上的褶皱。幅三袧,谓裳的布幅每幅打三个褶皱。
〔3〕负广出于适寸:负是指衰的背部,衰的背部有一块一尺八寸见方的布(详下注),因在背部,故名负,又名负版。适是衰的领,宽四寸,又名辟领。负的上部与适相接,而两边各比适宽一寸,即所谓“出于适寸”。
〔4〕适博四寸,出于衰:适博,谓领宽。领的正中为领口,领口的半径为四寸,左右则横开八寸。领口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翻向两肩的布,其宽四寸,这就叫做适。适为四寸,两适则八寸,加上当中领口部分空出的八寸,是左右阔一尺六寸。据上文,“负广出于适寸”,两侧共宽出二寸,可知负的宽度为一尺八寸。出于衰,此衰是指前胸正中的一块长六寸、宽四寸的布(见下《记》),肩上的两适较之下面的衰,都在衰外,故曰“出于衰”。
〔5〕衣带下尺:带谓衣的当束带处,衣长仅二尺二寸,衣的两侧下垂有衽可以掩裳(见下《记》),但衣的前后正中部分束带后,下所余甚少,不能掩裳,因此在衣的前后当带处的下边又接布一尺,名为带下,这样便可将裳的上部遮掩住了。
〔6〕衽二尺有五寸:衽是为掩裳而设,在衣的两旁,其上部为矩形,下端斜裁作燕尾形。
〔7〕袂属幅:袂,袖。属,连。幅,谓衣幅。这是说衣袖不是另用布做成而缝缀在衣身上,而是与衣身用通幅布做成,无须杀幅缝合。
〔8〕袪:袖口。
【翻译】
凡丧服的衰,布幅的缝接都是向外褶缝,裳的布幅则向内褶缝。裳的每幅布上打三个褶皱。
如果缝齐布的毛边,裳的毛边向内褶缝,衰的毛边向外褶缝。
衰的负比适宽出一寸。
适宽四寸,左右两边都超出了衰。
衰长六寸,宽四寸。丧衣的带下长一尺。
丧衣两侧下边的衽长二尺五寸。
衣袖和衣身的布幅是连为一体的。
丧衣的衣身长二尺二寸。
丧衣的袖口宽一尺二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