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司射东面立于三耦之北,搢三而挟一个,揖进。当阶北面揖。及阶揖。升堂揖。豫则钩楹内〔1〕,堂则由楹外〔2〕。当左物北面揖。及物揖〔3〕。左足履物,不方足〔4〕,还,视侯中,俯正足〔5〕。不去旌〔6〕,诱射〔7〕,将乘矢〔8〕。执弓,不挟〔9〕,右执弦,南面揖。揖如升射,降出于其位南,适堂西,改取一个挟之,遂适阶西,取扑搢之以反位〔10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豫则钩楹内:豫,通“序”。钩,绕。内,谓楹的北边。钩楹内,是为绕楹而东。
〔2〕堂则由楹外:堂,即庠之堂。外,谓楹的南边。由楹外,谓由西楹的南边直向东行,不绕楹。
〔3〕当左物北面揖,及物揖:物,谓射时所立射位,画为十字形标记,有左、右两物。
〔4〕方:犹并。
〔5〕正足:摆正脚步,当如今所谓丁字步。
〔6〕不去旌:案此为司射诱射,目的不在射中,不需唱获,故毋须把倚在侯中的旌移开去。
〔7〕诱射:即教射,为射仪作示范。
〔8〕将乘矢:将,行。乘矢,四矢。
〔9〕不挟:因矢已射尽。
〔10〕扑:挞罚犯教者所用,用荆制成。
【翻译】
司射面朝东站在三耦的北边,把三支矢插在腰间,一支矢挟在指间,面朝东揖,然后向东行。东行到西阶途,对应着北边西阶的时候,面朝北揖,然后向北行。北行到西阶前,又面朝北揖,然后升阶上堂。升堂后又面朝北揖,然后向东行。如果是在州学序中举行射礼,那就要绕到西楹内侧再折向东行;如果是在乡学庠中举行射礼,那就要从西楹外侧向东行。司射从西楹内侧走到对应着北边的左物时,要面朝北揖,然后北行。北行到左物处,又要面朝北揖。司射用左脚踏着物,右脚不与左脚并立,由揖时的面朝北转向面朝西,同时掉头向南目视射侯的中央,再低头俯视两脚,以摆正脚步。不把倚放在射侯中央的旌拿开,司射即开始教射,一直把四支矢都射完。司射左手拿弓,不再挟矢,右手握着弓弦,面朝南揖。司射下堂时行进中如同升堂诱射时一样行揖礼,下堂后走到司射原来所在位置的南边,又转身向北走到堂西,另取一支矢挟在指间,接着又走到西阶西边拿取扑插在腰间,然后返回原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