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乃奠。举者盥〔1〕,右执匕却之〔2〕,左执俎横摄之〔3〕,入,阼阶前西面错〔4〕。错俎,北面。右人执匕,抽扃予左手兼执之,取鼏委于鼎北,加扃。不坐。乃朼载〔5〕。载两髀于两端,两肩亚〔6〕,两胉亚,脊肺在于中,皆覆,进柢〔7〕。执而俟。夏祝及执事盥〔8〕。执醴先,酒、脯醢、俎从,升自阼阶。丈夫踊〔9〕。甸人彻鼎〔10〕。巾待于阼阶下〔11〕。奠于尸东,执醴、酒北面,西上。豆错〔12〕,俎错于豆东,立于俎北,西上。醴酒错于豆南。祝受巾巾之,由足降自西阶。妇人踊。奠者由重南东。丈夫踊。宾出,主人拜送于门外〔13〕。乃代哭,不以官〔14〕。
【注释】
〔1〕举者:抬鼎人。
〔2〕却:仰。
〔3〕摄:持。
〔4〕错:通“措”,置。
〔5〕朼载:用匕从鼎中取牲体而载于俎。
〔6〕亚:次。
〔7〕进柢:进,前也。柢,本。案骨有本末。
〔8〕执事:主人的下属为丧事服务的人员。
〔9〕丈夫:这是兼主人与众主人而言。
〔10〕彻鼎:谓将空鼎彻出寝门外。
〔11〕巾:是指用小功布做的覆盖醴酒脯醢的巾。
〔12〕豆:谓醢(醢盛于豆)。
〔13〕门外:谓庙门外。此所谓庙即指寝,以鬼神所在,故曰庙。
〔14〕代哭,不以官:案为防孝子悲哀太甚而伤身,故制定出代哭之礼。所谓代,在此是轮流、更替的意思,即由人轮流代孝子哭,以使哭不绝声。又案,因为士地位卑贱,不用官代哭,而只用或亲或疏者代之。若是大夫以上,则以官代哭。
【翻译】
于是为死者设奠。抬鼎人盥手而后出门抬鼎,抬鼎时右人同时还拿着匕,使匕仰向上,左人同时还拿着俎,俎是横着拿的,鼎抬入寝门,在阼阶前放下,使鼎面朝西。左人把俎放在鼎的南边,使俎面朝北。右人用左手拿着匕,用右手把抬鼎的杠抽出来,交到左手,用左手把匕和杠一起拿着,然后用右手把盖在鼎上的茅草取下来,放在鼎的北边,再把杠放在茅草上。抬鼎人都立而不坐。接着右人用匕从鼎中取牲体,左人端着俎承接牲体。牲体在俎上的放法是,两髀放在俎的两头,再依次从两头向中间放两肩、两胁,脊骨和肺放在中间,牲体都是反扣在俎上的,并使骨的根部的一端朝前。由左人端着俎等待进献。夏祝和执事们都盥手。夏祝拿着醴在前,执事们拿着酒、脯醢和俎跟随着,从阼阶升堂。这时主人和众主人开始踊。甸人把空鼎彻出寝门外。有司拿着覆盖醴酒脯醢的布巾在阼阶下等待授给夏祝。奠物都放在尸的东边。执醴和的执酒的人先升堂面朝北而立,执醴者站在西边上位。笾豆先放置好,俎放在笾豆的东边,然后拿笾豆和俎的人都到俎的北边站立,以西边为上位。醴和酒放在笾豆的南边。祝从站在阼阶下的有司手中接过布巾,覆盖在脯醢和笾豆上,然后经过尸足的北边往西,从西阶下堂。这时妇人们开始踊。执事们经过设在庭南的重的南边往东,回到原在门东之位。主人和众主人又踊。宾退出,主人送宾到庙门外,向宾行拜礼。接着开始由人轮流着代主人哭,但不用官代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