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礼

《仪礼》是儒家礼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著作,不仅对于研究儒家的礼学,而且对于研究古人的思想、生活和伦理道德观念等等,都有重要意义。全书共十七篇,在唐朝以前被尊为“礼经”,内容涉及士冠、士昏、士相见、乡饮酒、乡射、燕礼、聘礼、觐礼、丧礼等,是中国最早最全面的关于政治社会生活礼仪的典籍,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,是研究先秦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核心经典。
朔月奠,用特豚、鱼、腊,陈三鼎如初。东方之馔亦如之。无笾,有黍稷,用瓦敦,有盖,当笾位。主人拜宾,如朝夕哭。卒彻。举鼎入、升,皆如初奠之仪。卒朼,释匕于鼎。俎行,朼者逆出,甸人彻鼎。其序,醴、酒、菹、醢、黍、稷、俎。其设于室,豆错,俎错,腊特,黍稷当笾位,敦启会,却诸其南,醴酒位如初。祝与执豆者巾,乃出。主人要节而踊,皆如朝夕哭之仪。月半不殷奠。有荐新,如朔奠。彻朔奠,先取醴酒,其余取先设者。敦启会,面足。序出,如入。其设于外,如于室。

【原文】

朔月奠〔1〕,用特豚、鱼、腊,陈三鼎如初〔2〕。东方之馔亦如之。无笾,有黍稷,用瓦敦,有盖,当笾位〔3〕。主人拜宾,如朝夕哭。卒彻〔4〕。举鼎入、升〔5〕,皆如初奠之仪〔6〕。卒朼,释匕于鼎。俎行〔7〕,朼者逆出〔8〕,甸人彻鼎。其序,醴、酒、菹、醢、黍、稷、俎。其设于室,豆错,俎错,腊特〔9〕,黍稷当笾位,敦启会,却诸其南,醴酒位如初。祝与执豆者巾,乃出。主人要节而踊,皆如朝夕哭之仪。月半不殷奠〔10〕。有荐新〔11〕,如朔奠。彻朔奠,先取醴酒,其余取先设者。敦启会,面足〔12〕。序出,如入。其设于外〔13〕,如于室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朔月:即月朔,谓每月的初一。

〔2〕如初:谓如大敛奠时。

〔3〕“无笾”至“当笾位”:案以上所记是朔月奠同于大敛奠者,这里是记其不同于大敛奠者。无笾,即无脯、栗。

〔4〕卒彻:谓彻昨日之夕奠。

〔5〕升:谓将鼎食升于俎,即载于俎。

〔6〕初奠:谓大敛奠。

〔7〕俎行:谓执俎载牲体者行,将由西阶升堂而奠。案执俎者为左人,即抬鼎时在鼎左之人。

〔8〕朼者:用匕从鼎中取牲体者,这是右人。

〔9〕腊特:谓腊俎横设于豚、鱼二俎之北。

〔10〕月半不殷奠:月半,即月中,谓望日。殷,盛。奠有牲俎为盛,朔月奠有牲俎,盛于朝夕奠,故名殷奠。

〔11〕有荐新:荐,献。新,谓五谷瓜果等时新之物。荐新亦祭名。

〔12〕启会,面足:启会,这是说设敦时敦盖是开着的,彻敦时也不再盖上,任其开着。面足,使敦盖上的足朝前。案敦盖上亦有三足,可仰置于地。

〔13〕外:序西南。

【翻译】

每逢朔月设奠,要用一只猪,还有鱼和兔腊,分盛在三只鼎中,像大敛奠时一样陈放在庙门外。在堂东陈放奠物,也像大敛奠时一样。但朔月奠没有笾,而有黍稷,盛在瓦敦里,上面有盖,瓦敦放在原来放笾的地方。在行朔月奠礼过程中,主人如同朝夕哭时一样向宾行拜礼。设奠前要先彻下昨天的夕奠。设奠时,从抬鼎入庙,到把牲体载于俎等等礼仪,都同设大敛奠时一样。当右人用匕把牲体从鼎中取出完毕后,要把匕放到鼎中。当左人开始端着俎向堂走去时,用匕取牲体的右人开始按照与进庙时相反的次序退出,甸人也把鼎彻到庙外。设奠者升堂和入室的次序是,执醴者在前,接着是酒、菹、醢、黍、稷,最后是执俎者。这些奠物在室中的摆设次序是,先放豆,再放俎,其中腊俎横放在豚俎和鱼俎的北边,接着在原来放笾的地方放黍敦和稷敦,敦盖揭开,仰放在敦的南边,最后放醴和酒,醴酒所放的位置也和大敛奠时一样。奠物摆设完毕,由祝和执豆者用布巾把奠物覆盖好,然后出室。主人、众主人和妇人们每逢当踊的时候就踊,都同朝夕哭时的礼仪一样。士逢月半的时候不设殷奠。如果向死者行荐新之祭,礼仪也同朔月奠一样。彻朔月奠时,先取醴和酒,其余的奠物先设的先取。彻敦时敦盖任其开着,拿敦盖时使盖上的足朝前。彻奠者从室中出来的次序,如同入室设奠时的次序一样。

彻出来的奠物在外边的放法,同在室中一样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