觐礼。前来觐见王的诸侯到达王城近郊,王派出的使者穿着皮弁服,拿着璧前去慰劳。侯氏也穿着皮弁服,到帷门外迎接使者,向使者行再拜礼。使者不回拜,便拿着玉璧入帷门,行进中与侯氏行了三次揖礼,到达坛阶前。使者不谦让,就先升坛。侯氏升坛听使者致辞,听毕下坛行再拜稽首礼,然后升坛接受玉璧。使者授璧后向左转成面朝南而立。这时侯氏又把璧还...
天子命赐给侯氏馆舍。于是使者为侯氏安排馆舍,并转致王命说:“伯父,你顺从王命而到王朝来觐见,赐给伯父馆舍。”侯氏再拜稽首,并在馆舍向使者行傧礼,赠送使者一束帛和四匹马。
天子使担任讶者的大夫前去告诉侯氏说:“某日,伯父按照惯例觐见。”侯氏再拜稽首受命。
诸侯们在觐见的日期到来之前,都要派上介到文王庙门外去接受王赐予的次舍。同姓诸侯的次舍在庙门的东边,面朝西,以北边为上位。异姓诸侯的次舍在庙门的西边,面朝东,以北边为上位。
到了觐见天子那天,侯氏穿着裨服,头上戴着冕,把束帛放在用车载以随行的祖先牌位前,向祖先报告将去觐见天子,然后乘坐墨车,车上载着龙旗,张龙旗的弓上戴着衣套,拿着带有缫垫的圭,去觐见天子。在文王庙堂上室的门和窗之间,为天子设斧依,在斧依前所设席的左右两端为天子设几。天子穿着衮服,头上戴着冕,背靠斧依而立。担任末摈的啬夫从侯氏的...
侯氏觐见王之后,要向王行三次享礼,每次都是用束帛加璧以向王致辞,庭实则尽本国所有的贵重土特产献上。行享礼时,侯氏捧着束帛加璧,庭实则用一匹白马领头,后面随着九匹马,这十匹马牵到中庭,自西向东排成一排,以西边为上位。侯氏把束帛加璧放在马西边地上,行再拜稽首礼。摈者传达王的话说:“我将亲自接受享礼。”于是侯氏升堂,向王致辞。王...
侯氏在庙门东边袒露右肩臂,进入庙门向右折,面朝北而立,向王报告己国治理的情况以及多所获罪的事,表示愿听从王的谴责。摈者把侯氏的话报告给天子。天子向侯氏推辞说:“伯父没有什么获罪的事,请回去安定你的国家吧。”于是侯氏行再拜稽首礼,然后出庙。侯氏从屏的南边绕到庙门西侧,再次进入庙门而向左折,面朝北而立。王对侯氏道路的辛苦表示慰...
天子派使者去赐给侯氏车和服。侯氏到馆舍大门外迎接使者,向使者行再拜礼。赐给侯氏的车先停放在庭中西边上位,然后将驾车的四匹马排列在车的东边。天子加赐的礼物没有定数,放在车的南边。天子派出担任使者的诸公捧着盛服的箧,天子赐车服的命书加放在箧上,从西阶升堂,面朝东而立。大史站在公的右边。侯氏从阼阶升堂,面朝西而立。大使宣读天子的...
天子对于同姓大国的诸侯称伯父,对异姓大国的诸侯称伯舅。天子对同姓小国的诸侯称叔父,对异姓小国的诸侯称叔舅。
王用飨礼、食礼和燕礼款待侯氏,然后侯氏回国。
如果诸侯因会同而朝觐天子,那就在都城外用土围宫,宫方三百步,开有四门。宫中筑坛,坛十二寻见方,高四尺,坛上加放方明。方明是用木做的,它的长、宽、高都是四尺,上面涂有六种颜色:朝东的一面是青色,朝南的一面是赤色,朝西的一面是白色,朝北的一面是黑色,朝上的一面是玄色,朝下的一面是黄色。方明上还嵌有六块玉:上面是圭,下面是璧,南...
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。祭山和丘陵,是升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。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,任其或浮或沉。祭地,祭后要把祭物掩埋起来。
王的几放在东箱以待用。诸侯乘的偏驾不得进入王城之门。诸侯觐见天子奠圭时要把圭放在缫上。
《春秋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。又称《春秋经》《麟经》或《麟史》等。《春秋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,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,被后人称为..